关于戒毒工作的一些思考
——李仲彬同志在全省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20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前段时间我召集了部分基层戒毒所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应该讲,是拜他们为师,向他们请教。用了大半天时间,一直开到六点半,专门听取了他们对戒毒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座谈会完了以后,我还请他们帮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当然,也是命题作文,主要是一些困惑我的问题,请大家帮我解题。这段时间,我对戒毒工作思考很多。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沟通,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第一点思考,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强制隔离戒毒对我们来讲是一项新任务。说实话,当初对这项工作大家有些迷茫,我也有一些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中央作出废除劳教制度的决定后,我就立即到了新华强制隔离戒毒所调研了一整天。开了几个层面的座谈会,还请了十名学员参加了座谈会。之后,我们又先后召开了两次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这几个座谈会,通过那一段时间的调研,我当时就戒毒工作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我当时谈到,我们的工作理念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方法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我们的管理模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当时我说了这三个必须转变,但是要做到真正转变谈何容易啊!
说实话,人都容易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容易按照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所以我们说转变观念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场思想的革命。但通过了这场革命,熬过了这个阵痛,我想我们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就会柳暗花明。
现在我们的工作性质发生了转变,这场革命,这个阵痛,我们必须面对,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要跨越,如果不跨越过去的东西,我们就做不好现在的工作。
因为,强制隔离戒毒是以戒毒人员为对象的强制性教育医疗措施。从《禁毒法》的立法本意来看,戒毒制度的本质属性不是惩罚,而是立足于彻底挽救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与我们以往的工作可以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本质都发生变化了,还抱着过去的东西,能适应现在的工作吗?能做好现在的工作吗?我可以坦诚地告诉大家,既不能适应现在的工作,更做不好现在的工作。如果我们还是留恋过去的东西,还是抱着过去的东西不放的话,我想,我们就要被淘汰,这是必然。因为,这是规律,优胜劣汰。希望大家都是优者,我们一起共勉吧!
说实话,从这几年我到戒毒所去调研的情况和我从其他方面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吸毒群体是在不断地扩大,就连一些明星也吸毒,而且这个群体还呈年轻化的趋势。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我们应该怎样挽救他们?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还是过去的思维方式,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能做好戒毒工作吗?
我认为,吸毒人员身陷泥潭有多方面的原因。自己有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家庭有责任,这是肯定的;但社会也有责任。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是病人。说实话,我每次到强戒所跟学员对话,我的感受都很多、很深,他们绝大多数从内心来讲都痛恨毒品,希望自己能戒掉毒瘾,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们之所以染上毒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有的是为了寻找刺激,有的是被欺骗……他们也是毒品的受害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看成为违法者。现在我们有的同志,就是把他们看成违法者。如果孤立地片面地把他们看成违法者的话,那就要出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把他们作为病人来看待,我们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对待他们。如果我们嫌弃他们、抛弃他们、放弃他们,他们就会以烂为烂,破罐子破摔。
最近,我到省女子监狱去和一些服刑人员交流,当时有个新都籍服刑人员告诉我她是因为吸毒而走上贩毒的道路。当时我对这名服刑人员说,我曾经在新都工作了八个年头,我也有责任啊。我还了解到现在女子监狱涉毒的服刑人员比重越来越大,我很揪心啊!我很痛心啊!
我们对戒毒人员一定要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要让他们树立起信心,树立起战胜毒瘾的信心,树立起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信心。因为信心对他们来讲太重要了!
我们还要为学员们提供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有个习惯,只要到戒毒所都要去看学员的食堂,尝一下菜的味道好不好。如果味道不好我就要让所长也尝一下。伙食开好点,营养跟上了,有利于学员的身体健康。特别是我们戒毒所里的那些年轻人,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正是吃长饭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他们吃得饱吃得好。今年国庆我没打招呼就到成都强戒所去看了一下,看到所里面正在组织学员和民警一起打篮球,我很高兴。就是要多搞一些体育活动,这样对学员的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尤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所以说,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充分尊重和保障戒毒学员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关爱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是管理者,又是医生,甚至还是家长,他们既是我们的矫治对象,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帮助对象。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
这是我的第一点思考。
第二点思考,一定要树立科学戒毒的工作理念。
戒毒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涉及到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世界性难题我们也要迎难而上,也要去寻路……路是寻出来的,路是闯出来的!
我们在寻路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依靠科学,必须遵循规律。这“三个必须”我们一定要坚持!我们要学习借鉴外地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解决问题出发,一切从戒毒质量和效果出发。那就是从我们强戒所走出去的人要减少复吸率,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检验我们工作的刚性标准。这个刚性标准应该作为我们考核单位主要领导和单位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说实话,我们过去有的戒毒模式,是形式大于内容,实实在在管用的内容不太多。对这些东西我不太喜欢。我喜欢实在的,我喜欢管用的,我喜欢刚性的,我喜欢学员从我们戒毒所走出去以后复吸率就要减少!
近年来,我们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提出了“亲情戒毒、医学戒毒、社会戒毒”的理念,其目的就是想充分依靠亲情的力量、医学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戒毒质量,有效减少复吸率,帮助戒毒人员成功戒除毒瘾。
下面,谈一谈亲情戒毒。我最近看了一篇报道,报道的是一名机关干部王某,下海经商以后,因为一时糊涂,染上了毒瘾,被送进了强戒所。他进强戒所不久,老父亲就离世了,全家人都认为是不争气的王某将父亲气死了。80多岁的老母亲,还有王某的姐姐和妹妹都不理睬他,就连他的妻子也提出了离婚。王某感觉自己被家人抛弃,心情非常抑郁,不配合我们戒毒所的民警。后来戒毒所的民警主动找到王某的妻子,告诉她王某是可以戒治好的,要帮助丈夫树立起信心。通过反复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王某妻子和家人的工作,他的妻子不仅每个月都来看他,而且再也没有提过离婚的事。王某自从有了家人的关心,接受矫治也更加积极,还在戒毒所里练习书法。后来,王某的姐姐也来到戒毒所看望他,还把王某亲手写的信带回家,连母亲都不敢相信这么好的字是王某写的。王某的姐姐在给戒毒所的感谢信中写道:是民警的挽救教育使弟弟没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八十岁的老母亲对他还有希望。所以说,家庭和亲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啊!
其实,对于戒毒学员来说,最可怕的就是亲人的放弃。我认为,戒毒所的戒治只是戒毒工作中的一个环节,亲情才是永恒的。亲情的陪伴、亲情的鼓励,包括亲情的监督,是戒毒人员能获得的最直接、最紧密也是最有效的帮助。有了亲情的关怀,他们就会树立起信心来。
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对戒毒人员戒治影响最大的选项中,“亲情温暖”占了41%,而65%的戒毒人员认为戒治动力来自于“对家人的责任心”和“亲人的鼓励与支持”。从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的操守保持上看,那些操守保持好的,70%都是得到了亲属的深切关心。由此可见亲情在戒毒人员戒治中的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我把亲情教育、亲情关怀看得很重,我到戒毒所和学员交流时都要搞现场调查,都要让给亲人打过电话的学员举手,让有亲人来看望的学员举手,如果有学员没有举手的话,我就要让我们的民警去做做亲属的工作,让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亲人。可以说,每一例成功戒毒案例的背后,都有一群永不放弃的亲人,都有亲情关爱、亲情关怀产生的巨大能量。
下面,谈一谈医学戒毒。我们要依靠科学的医疗手段,通过医学技术和药物,帮助吸毒人员摆脱对毒品的依赖。
由于长期吸毒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身体普遍比较差,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当然,这种疾病,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这都需要依靠医疗手段来救治。相对于亲情戒毒,医疗戒毒更加需要专业技能。戒毒治疗很复杂,对民警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对相关的医疗设施设备要求也比较高。说实话,我们欠缺这样的技术,也欠缺这样的人才,这方面的基础还是很薄弱的。这个是现实,是严峻的现实。我个人认为,医学戒毒这个问题还是要依靠专业力量。
我们可以将医学戒毒中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给社会机构来做,把购买到的医疗服务与戒毒所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戒毒资源运用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我们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要善于向外借力。我们需要他们的科研力量,他们需要我们的实践经验,我们之间的合作,应该讲对我们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现在我们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合作,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去深化,从体制机制上去深化。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争取形成一些课题,形成一些成果。
刚才我讲了,戒毒是世界性难题,如果我们的医学科研成果能够突破这个世界难题,能够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那就是对世界的贡献,那就是对人类的贡献。
下面,谈一谈社会戒毒。戒毒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仅靠我们戒毒所是不行的。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必须建立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戒毒体系。就我们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来讲,就是要立足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建立戒毒人员离所后的社会帮扶体系。
这里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吸毒人员,他有着20年的吸毒史。20年来多次复吸,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卖掉了房子。社区工作人员劝他参加社区康复戒毒,却被他赶出门。但是,社区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社工和志愿者主动上门陪他聊天,对他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没有嫌弃他,没有放弃他,还和他交朋友,还帮他在一个公益组织机构找到了工作。用这位吸毒人员自己的话来讲,“经常有人来关心,感觉自己没被抛弃,还有希望。”经过社工和志愿者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这位吸毒人员逐渐被感化,终于下了戒毒的决心,现在已经三年多都没有复吸了。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社区的禁毒宣传活动,用自己经历来劝说别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这个特殊群体我们要有信心,还要有耐心,不能放弃他们。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戒毒人员解除强制隔戒毒后没有再复吸的, 80%左右都有正常的就业,而复吸人员往往都没有正常的就业。由此可见,对他们进行帮助,让他们有一份工作,有相对稳定的收入,这对巩固戒毒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戒毒人员在所内成功戒了毒,但出去后很快复吸。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后期帮扶工作没有做到位。
今天,我们一些市州的司法局长也来了,我们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一定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戒毒学员出所后的帮扶工作,要与戒毒所建立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同时,还要充当好戒毒所与地方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当好戒毒所的联络员和后勤部长。我们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工青妇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这方面我们要下深水下功夫,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可以说,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越好,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越扎实,他们的复吸率就越低,这是一个正比关系。
对戒毒者而言,亲人的关怀、医学的介入和社会的支持,三个环节是缺一不可的。亲情戒毒、医学戒毒、社会戒毒是一个共同体。我们要通过戒毒场所、戒毒人员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戒毒工作体系。
这是我的第二点思考。
第三点思考,一定要树立以戒毒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我们工作的目标,我们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员戒掉毒瘾,让学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我们对戒毒学员的管理也好、教育也好、治疗也好、康复也好,都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我们要正确认识强制隔离与戒毒的关系。强制不是单纯的管理、管制,隔离不是完全与亲人、家庭隔离,与社会隔离。强制隔离是为了更好的戒毒,是为戒毒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强制隔离是手段,不是目的,学员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所以,我们要为学员戒毒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在硬件设施上,我个人认为,强制的色彩不要太浓,不要让人感到太压抑。一个压抑的环境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除了场所硬件环境外,文化软环境也很重要。我们要多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组织戒毒学员学一学《三字经》、《弟子规》。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就是“家文化”、“孝文化”。对戒毒学员来讲,重点就是要灌输“家文化”、“孝文化”。你吸毒,你就是不孝!你吸毒,你就是破坏家庭和睦!你看那些吸毒的,哪个家庭是安宁的?!哪个家庭是和睦的?!有的还搞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方面的悲剧太多太多了……
我想,通过这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让他们重新认识“孝道”的意义,“家和”的意义,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好人,特别是要从灵魂深处去打动他们,从而激发他们戒掉毒瘾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的思维一定要打开,我们的思想一定要解放,只要有利于戒毒学员戒毒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去尝试,都可以去探索。探索无禁区。说实话,我们管理的手段还是很多,堵的办法也很多,但是我们教育的手段不太多,疏的办法也不太多。对戒毒学员,不能简单的关起来、管起来就了事,我们要紧紧围绕戒毒这一中心工作,综合运用管理、教育、治疗、康复等多种手段来帮助他们战胜毒魔,戒掉毒瘾。因为,切实做好戒毒这一中心工作,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今天,媒体的同志也来了,希望通过你们向全社会大声呼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个特殊群体,都来帮助这个特殊群体,让这个特殊群体能够真正回归家庭,真正回归社会。
刚才谈的这些是我个人这段时间对戒毒工作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正确,大家一起探讨。
谢谢大家!